一八九七年 丁酉 3月14日 出生于浙江宁海冠庄村。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别署懒道人等,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
一九〇三年 癸卯 7岁 入村中私塾读书。开始喜欢习字和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插图。是年,生母病故。
一九一〇年 庚戌 14岁 入县城小学读书。购得《芥子园画传》及一些字帖,有志于中国画。
一九一五年 乙卯 19岁 从正学高小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赴杭州就读。
一九一九年 己未 23岁 五四运动波及杭城,参加学生爱国游行集会。
一九二〇年 庚申 24岁 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受五年师范教育,得到名师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等的培育和熏陶。毕业后,因经济原因,无力继续深造,返宁海正学高小任教。
一九二二年 壬戌 26岁 转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高小任教,与沈遂贞就地举办双人书画展。作《秃头僧图》等。
一九二三年 癸亥 27岁 由师友介绍,赴上海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授绘画。 同年夏,兼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实习和理论课教师,与诸闻韵共创中国第一个国画系。 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著名前辈画家。 吴昌硕厚爱有加,赠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及一首七古长诗嘉勉。 诗中赞其“年仅弱冠才斗量”,但也发现潘天寿对古人的重功力、严法则的主张有点掉以轻心, 所以又婉转地指出:“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 姜吉花生长女秀兰。
一九二四年 甲子 28岁 辞去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职,受聘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一九二六年 丙寅 30岁 与友人共同发起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所编《中国绘画史》正式出版。姜吉花生次女贞。
一九二七年 丁卯 31岁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出任艺术教育系主任。
一九二八年 戊辰 32岁 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立,受聘为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定居杭州,仍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两校授课教师。 与姜吉花离婚。
一九二九年 己巳 33岁 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负责操办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生作品展。
一九三〇年 庚午 34岁 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何文如(愔)结婚。
一九三一年 辛未 35岁 何愔生长子炘。
一九三二年 壬申 36岁 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国画研究会——“白社”,主张以杨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国画创作。 何愔生女儿曦。
一九三四年 甲戌 38岁 与邵裴子等人同游黄山,并写长诗记游。
一九三五年 乙亥 39岁 与姜丹书、朱屺瞻等同游富春江、金华北山,访古苎萝村,并写长诗记游。
一九三六年 丙子 40岁 所编《中国绘画史》修订本出版,并被收入"大学丛书"。何愔生次子赦。
一九三七年 丁丑 41岁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内迁。在十年安定的教学生涯中所创作和收藏的中国书画因留杭未携走而尽遭损毁。
一九三八年 戊寅 42岁 杭州艺专与北京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为国立艺专。整理旧诗稿,编成《诗賸》一册。 国立艺专奉令西迁昆明,遂将生病无法西行的夫人何愔送回浙江缙云丈人处,约友人绕道河内,奔赴昆明。
一九三九年 己卯 43岁 国立艺专迁昆明安江村,中西画分科,主持中国画教学。
一九四〇年 庚辰 44岁 国立艺专迁四川壁山,出任教务长。次子赦在浙江缙云因受日机轰炸惊吓而夭亡。
一九四一年 辛巳 45岁 按规定获假一年,回浙江探亲,并采集画材。
一九四二年 壬午 46岁 返四川,至江西上饶因病折回,获准续假。赴福建建阳,任东南联合大学教授。
一九四三年 癸未 47岁 东南联合大学合并于英士大学,搬迁至浙江云和,出任艺术教育系图工组主任。与友人同游武夷山。教育部电示请赴重庆担任国立艺专校长,他自认办事能力不强,坚辞不就,并退回路费。
一九四四年 甲申 48岁 教育部再次来电,国立艺专师生亦一再来电请求,乃邀谢海燕、吴茀之同赴重庆磐溪,接受校长之职,同时仍兼授国画课程。离浙前,《听天阁诗存》结集出版。在磐溪编著教材《治印丛谈》。
一九四五年 乙酉 49岁 抗战胜利,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
一九四六年 丙戌 50岁 国立艺专迁回杭州,先行赴杭参加接收,筹建校舍。
一九四七年 丁亥 51岁 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全力投入艺术创作和教学,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教授。何愔生三子公凯。
一九四八年 戊子 52岁 作《松鹰图轴》《濠梁观鱼图轴》《柏园图轴》《读经僧图轴》等。
一九四九年 己丑 5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九五〇年 庚寅 54岁 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随学校师生下乡,作《踊跃争缴农业税图》等表现时代风貌的人物画,自嘲是“六十六,学大木”。为留用教授,任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等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
一九五一年 辛卯 55岁 参加皖北土改工作队。
一九五三年 癸巳 57岁 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学院成立彩墨画系。作大幅指墨画《松梅群鸽图轴》。
一九五四年 甲午 58岁 作《竹谷图轴》《美女峰图轴》《睡猫图轴》等画。撰写《毛笔的常识》。
一九五五年 乙未 59岁 赴雁荡山写生,回杭后作《灵岩涧一角图轴》《梅雨初晴图轴》等画。
一九五六年 丙申 60岁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恢复国画系。撰写《顾恺之》专著。
一九五七年 丁酉 61岁 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美术界批判了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撰写《中国画题款之研究》《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一九五八年 戊戌 62岁 被补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前苏联艺术科学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作《铁石帆运图轴》《小蓬船图轴》《露气图轴》等。
一九五九年 己亥 63岁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出任院长。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邀以《鹫鹰图轴》《小蓬船图轴》《江天新霁图卷》等作品参加前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作《百丈岩古松图卷》《晴晨图卷》等。
一九六零年 庚子 64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小龙湫下一角图轴》《小龙湫一截图》《百花齐放图轴》等。继续尝试创作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新作。
一九六一年 辛丑 65岁 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
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认为中国画早有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独立的大系统, 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三科的学习基础,各有它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为了专精地培养人才,三科必须分开教学。 会议上他展示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方案,得到上级的首肯与兄弟院校的响应,从此,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国画系分科教学局面。
作《小亭枯树图轴》《雨后千山铁铸成图轴》等。
重游太湖。
一九六二年 壬寅 66岁 个人画展在杭州、北京等地举办。
在素描教学讨论会上,反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提法以及“绘画都是从自然界来的”, “西洋素描就是摹写自然最科学的方法”等观点,强调中国画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造型基础, 主张摒弃以明暗素描作为中国画基础训练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传统的白描、双钩练习; 吸收西洋素描的速写作为基础训练的内容之一,并加强写生、临摹、默写等训练。 由此,中国画教学出现新面貌。
作《雁荡花石图卷》《雨霁图》等。
重游黄山。
一九六三年 癸卯 67岁 任中国书法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在交流过程中,认定必须加紧筹办书法篆刻专业。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在他的首倡下,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开始招收本科生。 与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等人一起为此作了大量工作。
赴山东等地讲学,游泰山。
整理《听天阁诗存》。《潘天寿画集》出版。
作《雁荡山花图轴》《无限风光图轴》等。
一九六四年 甲辰 68岁 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个人画展在香港举办。
作《泰山图轴》《劲松图轴》等。
一九六五年 乙巳 69岁 参加上虞农村社教工作队。
去湖州作画。重游太湖。
一九六六年 丙午 70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
作《梅月图轴》等。
一九六九年 己酉 73岁 被押往家乡游斗,极其悲愤。 在返回杭州的火车上,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了他最后的一首诗: “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心身遭损,体力迅速衰竭。
一九七一年 辛亥 75岁 听罢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的结论,愤慨之至,再度遭受打击。数月后,于9月5日逝世。

潘天寿基金会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成员馆

一、 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二、 艺术之民族性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三、继承与变革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为,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

四、 造化与心源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

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
——论画残稿

五、人品与画品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

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论画残稿

六、风格、独创

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
——对学生语

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1962年春,对来访者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七、 气骨、境界

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论画残稿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八、用笔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

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听天阁画谈随笔》

九、 用墨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远视之,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奥。
——论画残稿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

十、 用色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西子盛装,固美;淡装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而此间风韵自别。
——论画残稿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

天地间自然之色,画家用色之师也。然自然之色,非群众心源 中之色也。故配红媲绿,出于群众之心手,亦出于画家之心手也,各有所爱好,各有所异样。
——《听天阁画谈随笔》

十一、布置

画之须重间架,犹人之树骨。骨立而体势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卧游录》眉批

画须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原则。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致学生信

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961年,关于“中国画布局问题”的讲座

  • 阿寿
  • 阿寿
  • 不雕
  • 宠为下
  • 大颐
  • 大颐寿者
  • 懒道人
  • 雷婆头峰寿者(白文印)
  • 潘
  • 潘大
  • 潘寿
  • 潘天寿
  • 潘天寿印
  • 潘天授
  • 强其骨
  • 三门湾人
  • 寿
  • 台州宁海人
  • 天寿
  • 听天阁主
  • 心阿兰若住持
  • 一指禅
  • 颐者指墨
  • 止止室
  • 指头禅
  • 阿寿
  • 阿寿
  • 不雕
  • 宠为下
  • 大颐
  • 大颐寿者
  • 懒道人
  • 雷婆头峰寿者(白文印)
  • 潘
  • 潘大
  • 潘寿
  • 潘天寿
  • 潘天寿印
  • 潘天授
  • 强其骨
  • 三门湾人
  • 寿
  • 台州宁海人
  • 天寿
  • 听天阁主
  • 心阿兰若住持
  • 一指禅
  • 颐者指墨
  • 止止室
  • 指头禅
作品出版物     论著
1932

《白社画集》 潘天寿与人合编,上海金城工艺社珂罗版精印版

1963

《潘天寿画集》 吴茀之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7

《潘天寿常用印集》 浙江美术学院西湖艺苑出版

1978

《潘天寿画集》 根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重印,
  香港南通图书公司

1979a

《潘天寿画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b

《潘天寿画辑》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a

《潘天寿画集》 谈锡永编,艺术家丛刊(11),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1980b

《潘天寿》(书画集) 邓白跋,附年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c

《潘天寿画集》 余毅编,台北

1982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 王靖宪、李蒂编,附传略、年表,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潘天寿册页选》 朱金楼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潘天寿绘画册》
  附《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家潘天寿——当代画家及学者评论摘录》
《潘天寿年表》《潘天寿传略》,香港半岛雅集出版社

1991

《潘天寿画集——中国画名家作品粹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a

《荣宝斋画谱·潘天寿写意花鸟》 朱颖人序,荣宝斋出版

1994b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潘天寿》
  万青力序,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潘天寿》古吴轩出版社

A

Andrews,Julia(安雅兰)

1994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

北京语言学院《中国艺术家辞典》编委会

1981 《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条

D

邓白

1988 《潘天寿评传》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H

黄专、严善錞

1993 《文入画的趣味、价值和图式》上海书画出版社

L

Laing,Ellen Johnston(梁庄爱伦)

1988 “The

Winkling Owl—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Pan Tianshou,p.37—38,41,45,46,64,84,170。

卢炘等编

1992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a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b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卢炘 选编

1989 《潘天寿研究》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卢炘

1994 《潘天寿》 中国巨匠美术周刊,台湾锦锈文化企业
1996《巨匠与中国名画·潘天寿》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6.9

郎绍君

1988 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
“传统派大师巨匠·潘天寿”条,p.105 -110

郎绍君、蔡星仪等编

1988《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中国青年出版社,
“潘天寿《雁荡山花》《雨霁》《松鹰图》《小龙湫下一角》”。

p

潘公凯

1986 《潘天寿评传》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95 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R

Roberts, C1aire(罗清奇)

1987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 The Life and Art of Pan Tianshou(1897-1971)” Ph.D.dis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Australia.

阮荣春、胡光华

1992 《中华民国美术史》 四川美术出版社,p.327—328

S

沈柔坚主编

1987《中国美术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潘天寿”条

宋忠元主编

1988 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W

王伯敏等

1984 三国——现代132名中国书画家》 山东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条,p.388-391

王伯敏 主编

1988 中国美术通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第7卷第10编第2章第5节,
“中国画家及其作品·潘天寿”

王扆昌 主编

1948 中国美术年鉴》 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
民国37年10月10日出版,“潘天寿”条

Whitfield, Roderrick

1982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1886—1966 Five Modern Masters”,London.

伍蠡甫 主编

1993 中国名画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潘天寿《猛鹫图》《鸡雏图》《红荷图》”

Y

杨成寅、林文霞编著

1996 《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潘天寿》 学林出版社

杨明生 主编

《中国现代画家传》河南美术出版社

叶尚青 主编

1984 《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雁荡山花》”条,p.244-246

Yang Siliang (杨思梁)

1996 “Pan Tianshou and Twentieth—Century Traditional Painting”,Ph.D.diss.,
University of Kansas.

Z

张少侠、李小山

1986《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潘天寿”,p.207-217

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1984 浙江人物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潘天寿”条,p.232-233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编

1990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潘天寿”条(郎绍君撰),p.606-608

《中国二十世纪五位杰出的传统画家》法文版,1982

朱颖人、何子堪

1992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A

艾中信

1962《风格——独创——与青年学生共赏潘天寿的国画》《文汇报》
1962 10月10日;《潘天寿研究》,p.232-234
1980 《山水花鸟画与审美教育——观潘天寿书画展随感》
《美术研究》1980年第3期,p.1-6
《潘天寿研究》,p.349-360

B

白凡

1981 《自古有沉冤》《新美术》,1981年第1期,p.71-72

C

蔡若虹

1980《怀念潘天寿先生》《人民日报》
1980年5月28日;《潘天寿研究》,p.46-49

柴时道

1979 《天惊地怪见落笔——试谈潘天寿早期的画》
《宁海文艺》,1979年第6期,p.2

陈冰心

1981 《回忆潘天寿先生的教导》《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70-71

陈朗

1989 《听天阁诗浅探》《潘天寿研究》,p.497-519

陈振濂

1986 《潘天寿先生的书法》《书谱》,
1986年第1期,总第68期,p.12-15

1989 书坛巨匠——潘天寿书法篆刻论》《潘天寿研究》,p.387-420

迟轲

1980 《用险与破格——潘天寿几幅画的布局与题字》《画廊漫步》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6,p.72-73

纯然、黄专

1991 《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新美术》,1991年第2期,p.13-35

B

邓白

1962 《潘天寿先生的画》 《光明日报》,1962年10月7日;
《潘天寿研究》,p.222-224
1978 《略谈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特点》《美术》,1978年第6期,p.37-41;
1980 《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潘天寿画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邓白美术文集》,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9,p.219-229
1981 《潘天寿指头画》 《新美术》,1981年第1期;
《潘天寿研究》,p.360-369;《邓白美术文集》,p.230-233;
1989a《潘天寿先生与三不朽》 《潘天寿研究》,p.56-60;
《邓白美术文集》,p.299-303
1989b 略谈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特点》
《邓白美术文集》,p.204-212
1992 潘天寿先生绘画的民族精神》《四大家研究》,p.222-226

戴盟

1989 《七律·满江红》 《潘天寿研究》,p.165-166

丁羲元

1983 《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简论潘天寿花鸟画》《中国画》,
1983年第3期,p.11,15;《潘天寿研究》,p.361-365

F

范达明

1992 《深谙传统精髓,发展传统理论——试论潘天寿对传统画论的新贡献》
《四大家研究》,p.268-289

范景中

1987 《艺术家和传统: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新美术》,
1987年第2期,p.8-12;《潘天寿研究》,p.473-485
《图像与观念——范景中学术论文选》,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3.5,p.15-28

冯蔼然

1989 《纪念同学潘天寿院长》《潘天寿研究》,p.19-24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

G

高冠华

1980 《哭寿师十韵》 《紫琅》,1980年第3期
《潘天寿研究》,p.95-96

1989 《诲与学》 《潘天寿研究》,p.79-94

1992 《雄伟阔大 高古新奇——先师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之浅析》
《四大家研究》,p.204 -221

高培明

1989 《忆潘天寿先生》 《潘天寿研究》,p.127-130

高正声

1962 《画与诗——访国画家潘天寿》 《光明日报》,
1962年1月20日

龚产兴

1982 《吴昌硕、潘天寿忘年交点滴》 《人物》,
1982年第4期,p.145

顾生岳

1985 《潘天寿先生与中国画教学》 《新美术》,
1985年第3期,p.13-15

H

郝石林

1989 《缅怀恩师潘天寿先生》《潘天寿研究》,p.108 -115

洪惠镇

1992 潘天寿的设色艺术》《四大家研究》,p.243-249

洪再新

1993 《关于潘天寿先生三幅作品的著录——美国读画札记之一》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p.311-321;
《中国美术研究——陈少丰教授从教五十年纪念文集》

李伟铭、李公明、王璜生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2,p. 456-461
1995 “Arts Philanthropy in China:
Pan Tianshou Foundation Makes its Mark.”
China Exchange News,A Review of Education,
Sciences and Academic Relations with PRC.
Vol.23,No.3(Fall)p.19

华夏

1989 《寓“可想”于“可视”——谈潘天寿的艺术创造》
《美术史论》丛刊第4期;《潘天寿研究》,p.310-332

黄蒙田

1980a 《欣赏潘天寿画展》香港《大公报》
1980年6月19日;《潘天寿研究》,p.194 -197
1980b 《读“潘天寿”想起》 香港《大公报》,1980年9月18日

黄专

1992《潘天寿艺术遗产及其意义》《四大家研究》,p.378 -384

黄专、严善錞

1994《潘天寿几幅山水画作品的象征寓意研究》
文艺研究》,1994年第6期, p.101 -117

Hsieh Kai

1962 “Pan Tianshou’s Art”,Peking Review,
Vol.5,nos 47-48,(Nov.30,1962),37-39

J

季实

1988《潘天寿对中国画教学的贡献》《新美术》,
1988年第1期,p.29-33;《潘天寿研究》,p.486-496

季石

1988 《潘天寿与中国画教学》《艺坛春秋》,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 12,p.258-266

金楚中整理

1984《潘天寿先生谈中国画——在鲁迅美术学院的一次谈话》
《中国画》,1984年第4期,p.32-33

江丰等

1981 《潘天寿画展座谈会》《新美术》,1981年第1期,p.4-11;
《潘天寿研究》,p.1-18

K

康生

1962 《画坛师首 艺苑班头》《光明日报》,1962年10月7日第4版

克聿

1983 《潘天寿谈笔墨技法》《中国画》,1983年第3期,p.22

B

郎绍君

1989 《近现代的传统派大师》《潘天寿研究》,
p.333-345;《新美术》,1989年第3期

李蒂

1982 《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表》《潘天寿书画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8

李大震

1981 《潘天寿先生在安吉》《南湖》,
1981年第3期,p.64-65
1989 《荷花池头情义深》《潘天寿研究》,p.174 -178

李桦

1980 《潘天寿的青少年时代》《美术史论》,1980第3期,p.7-9

李霖灿

1987 《潘天寿老师和我》《雄狮美术》,1987年9月号;
《新美术》,1988年第1期,p.56-59;
《潘天寿研究》,p.69 -78;
《西湖雪山故人情一艺坛师友录》,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1. 11,p.41-49

李树声

1992 《明灯还会不断出现—四大家在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四大家研究》,p.57-64

林锴

1989a 《怀先师懒头陀》《潘天寿研究》,p.116 -117
1989b 《意趣高华气象麤——潘天寿诗歌的成就》
《潘天寿研究》,p.520-546

林乾良

1980 《潘天寿的篆刻》《书法研究》,1980年第3期,p.106-109

林文

1981 《纪念当代著名中国画家潘天寿逝世十周年—画家潘天寿纪念馆揭幕》
《美术》,1981年第10期,p.45

林一鹤

1989 《回忆潘天寿老师》《潘天寿研究》,p.167-169

刘海粟

1984 《眼前丽日君何在?——怀念潘天寿先生》 《文汇月刊》,
1984年第3期,p.70-74;
《海粟黄山谈艺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989 《往事依稀怀阿寿》 《潘天寿研究》,p.25-29

刘江

1981a 《贵在独创——略谈潘天寿先生的书法篆刻》
《迎春花》,1981年第4期,p.14-15
1981b 《潘天寿》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1981年第21期,p.100-104
1984 《试论潘天寿画上的题跋与用印》 《新美术》,
1984年第1期,p.44-47
1986 《潘天寿的篆刻艺术初探》 《书谱》,
1986年第1期,总第68期,p.16 -19
1988 《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一
一兼纪念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等先生》
《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p.258-260
1989 《平中寓奇——潘天寿的篆刻艺术初探》
《潘天寿研究》,p.373-381
1993 《奇中寓平 险中有稳——潘天寿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略论》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p.322-331

刘开渠

1988 《潘天寿先生其人其画》
《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p.141-142
1989 《潘天寿先生与他的作品》《潘天寿研究》,p.34-37

楼明月

1989 《宁海县历代名人传略》
1990 《潘天寿赠给柔石的两幅画》《文汇报》,1990年3月22日

卢坤峰

1981 《潘天寿绘画形式上的特点》《美术丛刊》,
1981年,总第16期,p.104-111

卢炘

1983 《雷婆头峰一寿者——记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
《东海》,1983年第4期——第6期
1989 《潘天寿最后的岁月》 《潘天寿研究》,p.179 -191
1991 《潘天寿艺术座谈会纪要》 《新美术》,
1991年第3期,p.7 -14
1992a 《潘天寿对传统文化的取舍初探》
《四大家研究》,p.290 -309
1992b 《潘天寿研究综述》《四大家研究》,p.389-398
1993a 《潘天寿和国画系老先生群体》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p.62-72
1993b 《新海派与旧海派的比较——兼论潘天寿与吴昌硕之关系》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p.55-69
1995a 《在争辩中推进——首次潘天寿讲座述评》
《新美术》,1995年第4期,p.70-73
1995b 《雄伟博大的潘天寿绘画艺术》《中国艺术》,
总第14期,p.3-8

陆坚

1989 《启发·鞭策·鼓舞》 《潘天寿研究》,p.159 -164

陆俨少

1989a 《欣慰的怀念》 《潘天寿研究》,p.131-132
1989b 《论潘天寿山水及其他》 《潘天寿研究》,p.255-256

M

马国权

1983 《潘天寿(近代印人传)》《大公报》,1983年6月5日

梅墨生

1988 《天惊地怪见落笔——试论潘天寿的书法艺术》
《书法博览》,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2 《现代书法家批评——潘天寿》《书法报》,第39期

莫朴

1980 《从潘天寿的“鹫”谈起——谈花鸟画的形象问题》
《美术丛刊》,1980第9期,p.26-30

N

倪贻德

1961a 《读潘天寿近作——试谈中国画诗书画印的结合》
《美术》,1961年第3期;《潘天寿研究》,p.216-221;
《倪贻德美术论集》,林文霞编,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10,p.138 -143
1961b “Pan Tianshou's Paintings”,
Chinese Literature, Vol.10,p.100-106.

P

潘公凯

1980a 《飘散了的记忆》 香港《华侨日报》,1980年6月;
《潘天寿研究》,p.133 -148
1980b《怀念我的父亲——潘天寿先生》《美术》,
1980年第7期,p.7-10
1980c《灵雨潇潇》《光明日报》,1980年11月23日
1981a《略谈父亲的几个艺术观点》《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38-42
1981b《潘天寿先生传略》《新美术》,1981年第1期,p.12 -14
1981c《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一一从我父亲潘天寿的一段话谈起》
《中国画研究》,1981年第1期,p.251 -256
1981d《高风峻骨见精神谈谈我父亲潘天寿艺术风格的一个基本特征》
《迎春花》,1981年第4期,p.5-13;
《潘天寿研究》,p.270-290
1981e《我的父亲潘天寿》《文汇报》连载,
1981年10月27日——1981年11月6日
1982《潘天寿的指画〈晴霞〉》《生活之友》,
1982年第1期,p.16
1983a《潘天寿学画》《为了孩子》,1983年第1期,p.32,20
1983b《诗画因缘一一从父亲的作品想到诗画结合》
《中国画》,1983年第3期,p.14-15
1984《艺术品的价值——一点随感》《中国画》,
1984年第4期,p.12-15
1988《父亲潘天寿与中国画教学》
《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p.137 -140
1990《潘天寿作品的笔墨构图分析》
《潘天寿绘画册》,香港半岛雅集出版社,1990

潘絜兹

1989《怀潘老》《潘天寿研究》,p.149 -150

潘天寿纪念馆

1989 《潘天寿年表》《潘天寿研究》,p.564-573
“潘天寿书画展在京举行” 《光明日报》,1962年10月7日
“潘天寿先生追悼会在杭州举行” 《文汇报》,1978年10月9日
《潘天寿先生的两封信》《上海文艺》,1979年第4期,p.59-63
“潘天寿专辑” 《雄狮美术》,1982年第5期,p.95 -107

潘耀昌

1991《潘天寿拉开距离说的底蕴》《新美术》,
1991年第2期,p.7 -12
1992《潘天寿对现代国画的贡献》《四大家研究》,p.227 -242

潘志光

1980《少年时代的潘天寿》《西湖》,1980年第2期
1983《潘天寿与雷婆头峰》《新观察》,1983年第1期,p.28 -29

R

润堂

1980《“潘天寿书画展”座谈会纪实》《美术》,
1980年第6期,p.35 -36

S

沙孟海

1981《潘天寿的书法》《新美术》,1981年第1期,p.36 -37;
《潘天寿研究》,p.370 -372

邵琦 整理

1992《潘天寿艺术座谈会综述》《朵云》,第32期,p.132 -144

沈祖安

1989《潘天寿的绘画成就》 《朵云》,第2期,p.110 -118;
《潘天寿研究》,p.291-300

史岩

1989《谈谈潘天寿在史论方面的贡献》
《潘天寿研究》, p.470 -472

舒传曦

1995《切入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潘天寿艺术表现技巧浅析》
《中国画》,1995年第4期,p.16-17

苏东天

1982《谈潘天寿国画艺术之“奇”》《艺坛》,1982年第1期,p.120
1984《潘天寿与黄山松》《艺坛》,1984年第1期,p.93-94
1988《潘天寿艺术道路初探》《朵云》,第17期,p.114-130

苏伟堂

1980 《潘天寿的青少年时代》《美术研究》,1980年第3期,p.7-9

寿崇德

1981 《怀念潘天寿老师》 《新美术》,1981年第1期,p.67-68
《潘天寿研究》,p.120-123

水渭松

1989 《关于“中国画的欣赏”》《潘天寿研究》,p.170-173

宋秉恒

1989 《同潘先生相处的日子》《潘天寿研究》,p.61-68

孙振华

1992 《疏离与超越的魅力——论潘天寿的当代意义》
《四大家研究》,p.345-372
1993a 《母性意识与父性意识——关于齐白石、潘天寿的比较》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p.141-154
1993b 《二十世纪的艺术之光——关于林风眠、潘天寿的比较研究》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p.70-78

R

天客

1980《“幸存人看幸存画”——潘天寿画展侧记》
香港《明报》,1980年8月号;《潘天寿研究》,p.198-204

田青

1979《落墨浑 出笔奇——潘天寿的绘画特色》
《中国书画》,1979年第2期

W

万青力

1989 《潘天寿的意境、格调说》 《潘天寿研究》,p.458-469

王艾村

1993 《潘天寿与宁海考略》 《美术史论》,
1993年第4期,p.26-34

王厚宇

1989 《淮阴市博物馆藏潘天寿七幅作品》《美术》,
1989年第12期,p.56-58

王伯敏

1978《天惊地怪见落笔 漫谈潘天寿绘画的艺术风格》
《杭州文艺》,1978年第2期,p.33,36

王个簃

1989 《短篱话旧——忆潘天寿老友》《潘天寿研究》,p.30-33

王靖宪

1962 《潘天寿中国画构思的特色》《光明日报》,1962年10月20日
《潘天寿研究》,p.225-231
1980 《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及其创作》《文艺研究》,
1980年第3期,p.100-111;
《潘天寿书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王南溟

1994《中国画创新的“逸格”循环 黄宾虹、潘天寿、陈子庄比较研究》
《朵云》,第42期,p.5-13

王义淼

1992《潘天寿作品与时代》《四大家研究》,p.335-344
1993 《关于潘天寿作品现代感的思考》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p.300-310

王秀成

1979 《藉西湖美景传喜春幽情——读著名画家潘天寿的“春酣”随笔》
《黑龙江日报》,1979年4月12日

王朝闻

1993 《承变都难——再读画册〈潘天寿〉》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p.113-127

温八眉

1989 《潘天寿老师对我的教育——诗记》《潘天寿研究》,p.102-107

翁祖亮

1983 《且把脸儿洗干净——潘天寿谈人物画》《中国画》,
1983年第3期

吴茀之

1962a 《潘天寿国画艺术简论》《美术》,1962年第6期,p.41,43
1962b 《“造险”与“破险”——潘天寿国画的艺术表现》 《光明日报》,
1962年11月29日;《潘天寿研究》,p.213-215
1963 《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研究》,p.205-212
1972 《潘天寿的画》《明报月刊》,1972年第7期,
No.1,p.45-48

吴冠中

1981 《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27-30。《潘天寿研究》,p.261-269

吴思蕾整理

1981 《潘天寿先生谈百花齐放和中国画的特点》《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74-76
1983 《关于风格——潘天寿先生的一次讲话》《中国画》,
1983年第4期,p.14

吴战垒

1986 《濡染大笔何淋漓——读潘天寿诗稿札记》《新美术》,
1986年第4期,p.4-10;《潘天寿研究》,p.547-563

X

晓罕

1983潘天寿的指墨画〈晴霞〉》《新疆》,
1983年第2期,p.106-107

谢海燕

1989《怀念挚友潘天寿先生》《潘天寿研究》,p.50-51
《新美术》编辑部
1981 《潘天寿年表》《新美术》,1981年第1期,p.73

熊寥

1992《笔参造化墨通神——潘天寿绘画的美学追求》
《四大家研究》,p.325-334

徐虹

1992 《略谈潘天寿艺术的现代因素》
《四大家研究》,p.250-267

徐建融

1992 《大块文章——潘天寿艺术论》《四大家研究》,p.310-314
《当代十大画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11,p.95-118
1993《潘天寿与中国画教学》《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
p.294-299

Y

严善錞

1992《价值的终结与图式的转换——潘天寿研究》《朵云》
第34期,p.49-70

杨成寅

1981a 《潘天寿画论中的几个美学问题》《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43-48
1981b 辑录《潘天寿授课语录选摘》《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77-79
1989《潘天寿的绘画美学体系》《潘天寿研究》,p.428-446
1993《潘天寿绘画的艺术特色》《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p.128-140

杨天佑

1992《论潘天寿作品中的“冷抽象”》《四大家研究》,p.385-388

叶浅予

1989《读〈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研究》,p.425-427

叶尚青

1981a《气势雄阔 独树一帜——谈潘天寿艺术的风格》《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32-33
1981b《造化在手 奇特构图》《迎春花》,1981年第4期.p.20-22

应野平

1989《回忆潘天寿二三事》《潘天寿研究》,p.52-55

余任天

1981《一味霸悍——漫谈潘天寿的艺术》 《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31-32;《潘天寿研究》,p.257-260

袁林

1984《捐献潘天寿书画遗作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美术》
1984年第5 期,p.14

渊默

1994《大论至言一一潘天寿先生在附中讲课》
《艺术苗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p.111-113

Z

张振铎

1989《忆寿师》《潘天寿研究》,p.38-45

赵本加

1992《时代召唤大师》《四大家研究》,p.373-377

郑朝

1981《百丈岩水润古松——读潘天寿的画〈记写百丈岩古松〉》
《迎春花》,1981年第4期,p.42-44
1989《何谙献画》《潘天寿研究》,p.192-193

郑明

1989 《浪淘沙尽几英雄——谈潘天寿的艺术》
《现代水墨画家探索》,雄狮图书出版公司,
民国78年6月出版,p.33-57

周昌谷

1981a 《潘天寿先生的人品和画品》《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34-35;《潘天寿研究》,p.447-457
1981b 《画如其人和画以人传——纪念潘天寿先生》
《迎春花》,1981年第4期,p.16-18

朱关田

1989 《初论潘天寿先生书法艺术》《潘天寿研究》,p.382-386

诸涵

1981 《潘天寿先生二三事》《新美术》,1981年第1期,p.68

朱恒

1989 《回忆潘天寿先生》《潘天寿研究》,p.118-119

朱金楼

1981 《论潘天寿的艺术》《新美术》,1981年第1期,p.15-27
1984《小中见大——喜看潘天寿先生的册页》
《潘天寿册页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转换与推进——吴昌硕 齐白石 黄宾虹 潘天寿四大家艺术略论》
《四大家研究》,p.37-42

朱培钧

1989《人品·才情·学问》《潘天寿研究》,p.97 -101

朱颖人

1981a《潘天寿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
《新美术》,1981年第1期,p.69-70
1981b《中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代师表》
《迎春花》,1981年第4期,p.2-4
1989《启蒙》《潘天寿研究》,p.151-158
1994《借古开今》《荣宝斋画谱·潘天寿写意花鸟》,荣宝斋出版

庄伯和

1981《潘天寿“报雏图”》《雄狮美术》 1981年第7期,p.107-108

佐寒

1981《潘天寿画上的题识》《新美术》,
1981年第1期,p.65;《潘天寿研究》,p.421-424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学院

1981 《潘天寿国画艺术简介》 《迎春花》
1981年第4期,p.1;《潘天寿研究》.p.235-237

“造险”与“破险” ——潘天寿国画的艺术表现 吴茀之

高风峻骨见精神——谈谈我父亲潘天寿艺术风格的一个基本特征 潘公凯

平 中 寓 奇 ——潘天寿的篆刻艺术初探 刘江

书 坛 巨 匠——潘天寿书法篆刻论 陈振濂

意趣高华气象麤——潘天寿诗歌的成就 林 锴

1980年4月30日-5月25日

“潘天寿书画展”(中国美术馆)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浙江美术学院

1981年10月11日-10月25日

“潘天寿书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主办:潘天寿纪念馆、江苏省美术馆

1982年3月19日-5月19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陈之佛)现代大师”(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主办:文化部

1982年7月8日-8月29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陈之佛)现代大师”(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会)
主办:文化部

1985年3月16日-6月2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现代大师(吴昌硕、傅抱石、陈之佛)”(美国印度安纳州立博物馆)
主办:文化部

1985年6月12日-7月31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现代大师(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陈之佛)(加拿大蒙特姆美术馆)
主办:文化部

1990年3月22日-4月10日

“潘天寿绘画展”(香港艺术中心)
主办:潘天寿纪念馆、香港艺术中心

1991年7月15日-22日

“ 潘天寿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主办: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

1982年8月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册),王靖宪、李蒂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9月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2月

《潘天寿评传》,潘公凯编,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

1988年4月

《潘天寿评传》, 邓白,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年12月

《潘天寿研究》(一),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0年3月

《潘天寿绘画册》,潘天寿纪念馆编,香港半岛雅集美术出版社

1990年5月

《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选》,潘天寿纪念馆编,香港半岛雅集美术出版社

1991年6月

《潘天寿行草二种》,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5月

《潘天寿诗存》(线装),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年7月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朱颖人、何子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年11月

《四大家研究》,《四大家研究》编委会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年4月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论文集(上下),《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编委会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4年11月

1994年11月,《潘天寿画集——中国画名家作品粹编》,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11月

1995年9月,《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潘公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年1月

《潘天寿•巨匠与中国名画》,卢炘,台湾台北麦克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编),潘公凯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1997年1月

《潘天寿》,卢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3月

《潘天寿传》,徐虹,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曹意强、范景中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诗存校注》,卢炘、俞浣萍校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3月,《潘天寿研究》(二)论文集,卢炘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限制与拓展》,潘公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8月

《名家翰墨•潘天寿——翎毛》、《名家翰墨•潘天寿——册页》、
《名家翰墨•潘天寿¬——花卉》,许礼平主编,香港翰墨轩出版社

1998年1月

《潘天寿册页集•中国画名家册页典藏》,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0月

《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卢炘,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潘天寿名画点评》,卢炘,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潘天寿书法集》,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中国画联展图录》,潘天寿纪念馆编

2001年

《潘天寿纪念图片展图录》,潘天寿纪念馆编

2002年

《潘天寿书法特展•图录》,潘天寿纪念馆编

2002年6月

《潘天寿与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卢炘、张爱国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4月

《海上十二家》,潘天寿纪念馆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

《世纪经典•潘天寿》,潘天寿纪念馆、广东美术馆合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潘天寿书画集》,潘公凯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1月

《浙派人物画文献集》,卢炘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年11月

《潘天寿印存》,刘江编订,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2月

《六十年代:潘天寿和他的学生作品集》,高天民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9年11月 《潘天寿诗集注》,王翼奇等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电话传真

0571 - 87912845

所在地

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2号
乘公交车4路、12路、25路、102路至钱王祠路口站即可到达

邮政编码

310002

开放时间

每天9:00─4:30
逢星期一(国定假期除外)、星期五下午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