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七年 丁酉 3月14日 出生于浙江宁海冠庄村。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别署懒道人等,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
一九〇三年 癸卯 7岁 入村中私塾读书。开始喜欢习字和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插图。是年,生母病故。
一九一〇年 庚戌 14岁 入县城小学读书。购得《芥子园画传》及一些字帖,有志于中国画。
一九一五年 乙卯 19岁 从正学高小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赴杭州就读。
一九一九年 己未 23岁 五四运动波及杭城,参加学生爱国游行集会。
一九二〇年 庚申 24岁 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受五年师范教育,得到名师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等的培育和熏陶。毕业后,因经济原因,无力继续深造,返宁海正学高小任教。
一九二二年 壬戌 26岁 转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高小任教,与沈遂贞就地举办双人书画展。作《秃头僧图》等。
一九二三年 癸亥 27岁 由师友介绍,赴上海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授绘画。            同年夏,兼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实习和理论课教师,与诸闻韵共创中国第一个国画系。            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著名前辈画家。            吴昌硕厚爱有加,赠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及一首七古长诗嘉勉。            诗中赞其“年仅弱冠才斗量”,但也发现潘天寿对古人的重功力、严法则的主张有点掉以轻心,            所以又婉转地指出:“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 姜吉花生长女秀兰。
一九二四年 甲子 28岁 辞去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职,受聘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一九二六年 丙寅 30岁 与友人共同发起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所编《中国绘画史》正式出版。姜吉花生次女贞。
一九二七年 丁卯 31岁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出任艺术教育系主任。
一九二八年 戊辰 32岁 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立,受聘为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定居杭州,仍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两校授课教师。            与姜吉花离婚。
一九二九年 己巳 33岁 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负责操办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生作品展。
一九三〇年 庚午 34岁 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何文如(愔)结婚。
一九三一年 辛未 35岁 何愔生长子炘。
一九三二年 壬申 36岁 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国画研究会——“白社”,主张以杨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国画创作。            何愔生女儿曦。
一九三四年 甲戌 38岁 与邵裴子等人同游黄山,并写长诗记游。
一九三五年 乙亥 39岁 与姜丹书、朱屺瞻等同游富春江、金华北山,访古苎萝村,并写长诗记游。
一九三六年 丙子 40岁 所编《中国绘画史》修订本出版,并被收入"大学丛书"。何愔生次子赦。
一九三七年 丁丑 41岁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内迁。在十年安定的教学生涯中所创作和收藏的中国书画因留杭未携走而尽遭损毁。
一九三八年 戊寅 42岁 杭州艺专与北京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为国立艺专。整理旧诗稿,编成《诗賸》一册。 国立艺专奉令西迁昆明,遂将生病无法西行的夫人何愔送回浙江缙云丈人处,约友人绕道河内,奔赴昆明。
一九三九年 己卯 43岁 国立艺专迁昆明安江村,中西画分科,主持中国画教学。
一九四〇年 庚辰 44岁 国立艺专迁四川壁山,出任教务长。次子赦在浙江缙云因受日机轰炸惊吓而夭亡。
一九四一年 辛巳 45岁 按规定获假一年,回浙江探亲,并采集画材。
一九四二年 壬午 46岁 返四川,至江西上饶因病折回,获准续假。赴福建建阳,任东南联合大学教授。
一九四三年 癸未 47岁 东南联合大学合并于英士大学,搬迁至浙江云和,出任艺术教育系图工组主任。与友人同游武夷山。教育部电示请赴重庆担任国立艺专校长,他自认办事能力不强,坚辞不就,并退回路费。
一九四四年 甲申 48岁 教育部再次来电,国立艺专师生亦一再来电请求,乃邀谢海燕、吴茀之同赴重庆磐溪,接受校长之职,同时仍兼授国画课程。离浙前,《听天阁诗存》结集出版。在磐溪编著教材《治印丛谈》。
一九四五年 乙酉 49岁 抗战胜利,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
一九四六年 丙戌 50岁 国立艺专迁回杭州,先行赴杭参加接收,筹建校舍。
一九四七年 丁亥 51岁 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全力投入艺术创作和教学,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教授。何愔生三子公凯。
一九四八年 戊子 52岁 作《松鹰图轴》《濠梁观鱼图轴》《柏园图轴》《读经僧图轴》等。
一九四九年 己丑 5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九五〇年 庚寅 54岁 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随学校师生下乡,作《踊跃争缴农业税图》等表现时代风貌的人物画,自嘲是“六十六,学大木”。为留用教授,任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等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
一九五一年 辛卯 55岁 参加皖北土改工作队。
一九五三年 癸巳 57岁 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学院成立彩墨画系。作大幅指墨画《松梅群鸽图轴》。
一九五四年 甲午 58岁 作《竹谷图轴》《美女峰图轴》《睡猫图轴》等画。撰写《毛笔的常识》。
一九五五年 乙未 59岁 赴雁荡山写生,回杭后作《灵岩涧一角图轴》《梅雨初晴图轴》等画。
一九五六年 丙申 60岁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恢复国画系。撰写《顾恺之》专著。
一九五七年 丁酉 61岁 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美术界批判了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撰写《中国画题款之研究》《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一九五八年 戊戌 62岁 被补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前苏联艺术科学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作《铁石帆运图轴》《小蓬船图轴》《露气图轴》等。
一九五九年 己亥 63岁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出任院长。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邀以《鹫鹰图轴》《小蓬船图轴》《江天新霁图卷》等作品参加前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作《百丈岩古松图卷》《晴晨图卷》等。
一九六零年 庚子 64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小龙湫下一角图轴》《小龙湫一截图》《百花齐放图轴》等。继续尝试创作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新作。
一九六一年 辛丑 65岁 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
           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认为中国画早有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独立的大系统,            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三科的学习基础,各有它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为了专精地培养人才,三科必须分开教学。            会议上他展示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方案,得到上级的首肯与兄弟院校的响应,从此,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国画系分科教学局面。
           作《小亭枯树图轴》《雨后千山铁铸成图轴》等。
           重游太湖。
一九六二年 壬寅 66岁 个人画展在杭州、北京等地举办。
           在素描教学讨论会上,反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提法以及“绘画都是从自然界来的”,            “西洋素描就是摹写自然最科学的方法”等观点,强调中国画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造型基础,            主张摒弃以明暗素描作为中国画基础训练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传统的白描、双钩练习;            吸收西洋素描的速写作为基础训练的内容之一,并加强写生、临摹、默写等训练。            由此,中国画教学出现新面貌。
           作《雁荡花石图卷》《雨霁图》等。
           重游黄山。
一九六三年 癸卯 67岁 任中国书法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在交流过程中,认定必须加紧筹办书法篆刻专业。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在他的首倡下,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开始招收本科生。            与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等人一起为此作了大量工作。
           赴山东等地讲学,游泰山。
           整理《听天阁诗存》。《潘天寿画集》出版。
           作《雁荡山花图轴》《无限风光图轴》等。
一九六四年 甲辰 68岁 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个人画展在香港举办。
           作《泰山图轴》《劲松图轴》等。
一九六五年 乙巳 69岁 参加上虞农村社教工作队。
           去湖州作画。重游太湖。
一九六六年 丙午 70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
         作《梅月图轴》等。
一九六九年 己酉 73岁 被押往家乡游斗,极其悲愤。            在返回杭州的火车上,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了他最后的一首诗:            “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心身遭损,体力迅速衰竭。
一九七一年 辛亥 75岁 听罢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的结论,愤慨之至,再度遭受打击。数月后,于9月5日逝世。

潘天寿基金会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成员馆

一、 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二、 艺术之民族性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三、继承与变革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为,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

四、 造化与心源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

作品出版物     论著
1932

《白社画集》 潘天寿与人合编,上海金城工艺社珂罗版精印版

1963

《潘天寿画集》 吴茀之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7

《潘天寿常用印集》 浙江美术学院西湖艺苑出版

1978

《潘天寿画集》 根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重印,
  香港南通图书公司

1979a

《潘天寿画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b

《潘天寿画辑》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a

《潘天寿画集》 谈锡永编,艺术家丛刊(11),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1980b

《潘天寿》(书画集) 邓白跋,附年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c

《潘天寿画集》 余毅编,台北

1982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 王靖宪、李蒂编,附传略、年表,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潘天寿册页选》 朱金楼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潘天寿绘画册》
                 附《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家潘天寿——当代画家及学者评论摘录》
               《潘天寿年表》《潘天寿传略》,香港半岛雅集出版社

1991

《潘天寿画集——中国画名家作品粹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a

《荣宝斋画谱·潘天寿写意花鸟》 朱颖人序,荣宝斋出版

1994b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潘天寿》
  万青力序,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潘天寿》古吴轩出版社

A

Andrews,Julia(安雅兰)

1994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

北京语言学院《中国艺术家辞典》编委会

1981 《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条

D

邓白

1988 《潘天寿评传》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H

黄专、严善錞

1993 《文入画的趣味、价值和图式》上海书画出版社

L

Laing,Ellen Johnston(梁庄爱伦)

1988 “The

Winkling Owl—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Pan Tianshou,p.37—38,41,45,46,64,84,170。

卢炘等编

1992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a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b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卢炘 选编

1989 《潘天寿研究》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卢炘

1994 《潘天寿》 中国巨匠美术周刊,台...

“造险”与“破险” ——潘天寿国画的艺术表现 吴茀之

高风峻骨见精神——谈谈我父亲潘天寿艺术风格的一个基本特征 潘公凯

平 中 寓 奇 ——潘天寿的篆刻艺术初探 刘江

书 坛 巨 匠——潘天寿书法篆刻论 陈振濂

意趣高华气象麤——潘天寿诗歌的成就 林 锴

1980年4月30日-5月25日

“潘天寿书画展”(中国美术馆)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浙江美术学院

1981年10月11日-10月25日

“潘天寿书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主办:潘天寿纪念馆、江苏省美术馆

1982年3月19日-5月19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陈之佛)现代大师”(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主办:文化部

1982年7月8日-8月29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陈之佛)现代大师”(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会)
主办:文化部

1985年3月16日-6月2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现代大师(吴昌硕、傅抱石、陈之佛)”(美国印度安纳州立博物馆)
主办:文化部

1985年6月12日-7月31日

“中国传统绘画1886-1966:五位现代大师(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陈之佛)(加拿大蒙特姆美术馆)
主办:文化部

1990年3月22日-4月10日

“潘天寿绘画展”(香港艺术中心)
主办:潘天寿纪念馆、香港艺术中心

1991年7月15日-22日

“ 潘天寿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主办: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

1982年8月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册),王靖宪、李蒂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9月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2月

《潘天寿评传》,潘公凯编,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

1988年4月

《潘天寿评传》, 邓白,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年12月

《潘天寿研究》(一),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0年3月

《潘天寿绘画册》,潘天寿纪念馆编,香港半岛雅集美术出版社

1990年5月

《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选》,潘天寿纪念馆编,香港半岛雅集美术出版社

1991年6月

《潘天寿行草二种》,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5月

《潘天寿诗存》(线装),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年7月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朱颖人、何子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年11月

《四大家研究》,《四大家研究》编委会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年4月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论文集(上下),《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编委会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4年11月

1994年11月,《潘天寿画集——中国画名家作品粹编》,潘天寿纪念馆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11月

1995年9月,《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潘公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年1月

《潘天寿•巨匠与中国名画》,卢炘,台湾台北麦克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编),潘公凯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1997年1月

《潘天寿》,卢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3月

《潘天寿传》,徐虹,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曹意强、范景中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天寿诗存校注》,卢炘、俞浣萍校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3月,《潘天寿研究》(二)论文集,卢炘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限制与拓展》,潘公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8月

《名家翰墨•潘天寿——翎毛》、《名家翰墨•潘天寿——册页》、
               《名家翰墨•潘天寿¬——花卉》,许礼平主编,香港翰墨轩出版社

1998年1月

《潘天寿册页集•中国画名家册页...

电话传真

0571 - 87912845

所在地

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2号
乘公交车4路、12路、25路、102路至钱王祠路口站即可到达

邮政编码

310002

开放时间

每天9:00─4:30
逢星期一(国定假期除外)、星期五下午休馆